top of page
静穆

2018 -锦都艺术中心 -北京

Stillness_edited_edited.jpg
menu

📍 展览信息 
📖 概述
​🗣️ 策展人文章
✍️ 艺术家自述
🖼️ 展览现场

🗣️评论文章节选
🎨 展示作品

 

Exhibition-info

📍 展览信息

• 标题:静穆

• 主办单位:北京锦都艺术中心

• 策展人:荣剑

• 学术主任:贾方舟

• 日期:2018年5月12日至6月11日(周一至周五 10:30-17:00)

• 开幕活动:2018 年 5 月 12 日 – 14:00–16:00

艺术家讲座;16:00 开幕式

• 展览地点: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展厅

• 地址:酒仙桥北路恒通创新园C9栋

北京市朝阳区

overview

📖 概述

“静穆”是罗一于2018年举办的重要个展,旨在探索精神静穆与视觉语言之间的关系。在此,静穆并非一种静默或平和的情绪,而是一种存在的门槛——对存在运动、精神纠葛以及语言局限的反思。本次展览代表了罗一早期抽象艺术实践的重要巅峰,肯定了她视觉语言的哲学深度和成熟度。

curatorial-note 

🗣️ 策展人前言

静穆之声

荣剑

 

海德格尔曾说:“静穆(die ruhe)总是比一切运动更动荡”。这话是否颠覆了常识?哲人的沉思难道就是为了出乎众人的意见?其实老子早已说过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”这是人类轴心时代的一个觉醒,在世间犹如雷鸣般的喧嚣中,人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绝非易事。以海德格尔之见,人在向死而生的旅程中最终要归于寂静,语言的本质亦是寂静之音。这是生命的存在论,悲剧成了它的终极形式。

观摩罗一的作品,似曾相见,一时无语,仿佛进入一个寂静的黑夜。作者试图描绘生死纠缠,让观者倾听到她或喜或悲的心声,而我达至的静穆无关她的情绪、状态和意念,只是瞬间的感受,在第一时间里被固化,就像过了电一样,稍纵即逝,甚至无法回味。静穆的即时感,可能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感,作者和观者借助于作品的对话,并非限于互相倾诉,而是囿于各自的独白,在沉寂的语境里,心灵的动荡凝固了,语言空虚,思绪缥缈,惟有我在。

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古人说宁静致远,远在何处?可曾远在心里?抬头仰望,宇宙辽远幽暗宁静,我心亦然。暂且放下尘世,站在罗一的画前,你可听到静穆的余音?

artist-statement

✍️艺术家声明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静穆,无关情绪

 

存在主义是对形而上学最重大之反叛,原本,纯正抽象艺术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外衣,但抽象表现在存在主义与形而上学之间求中庸,而极简主义又腻味那人神一体的自以为是,他们寻求更炫酷决绝的姿态,终于在存在定义的无法纯粹中不可避免地堕向怀疑虚无。我坚持存在者的生死纠缠,在纠缠中走向他人眼中的静穆,却这静穆无关表达者之情绪,即无关表现。在经历了康德和海德格尔之后,我曾以为我之心路与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克尔凯格尔同,只是尚未弄清他的神是否过度关注人情冷暖,我想保有人的温度,但只要不冷也不热。毕竟,艺术并不是物质产品,不是时间切片,而是无始无终之过程中、无穷无尽之物粒间的既偶然又必然的碰聚。艺术过程伴同生命过程,艺术物化呼应生命消长,生命主体最终走向无我无情无悲无喜,在坚信那个不动声色的神的关照之执念下有惊无险地一再轮回。

有中求无、无中生有乃至有无错乱的后现代狡计实在是时代焦虑之应对,我生长斯时自然晓得其中玄机,却又天赋反者道动之心机,在抄录完近百遍心经后突然顿悟,遂反念心经:亦生亦灭,亦垢亦净,亦增亦减,是故空中有色,有受想行识,有眼耳鼻舌身意,有色声香味触法,有眼界乃至有意识界,有无明亦有无明尽,乃至有老死亦有老死尽,有苦集灭道,有智亦有得……

 

 

IMG_9309.jpeg

 Stillness isn't about Emotions(Video)

onsite-photos

🖼️ 现场照片

Screen Shot 2023-09-24 at 7.41_edited.jp
critical-quotes

🗣️  评论文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​“罗一是一位极其复杂的艺术家”

“罗一是一位极其复杂的艺术家——我们在本次展览中看到的只是她的一个侧面。她拥有多重的艺术维度和艺术取向。

虽然她在研究生院学习艺术,但她真正的兴趣在于思考和反思——她是一位受哲学探究驱动的艺术家。在女性艺术家的领域中,这样的气质实属罕见。

她以逆向思维而闻名。当面对一个观点时,她会本能地从相反的方向进行论证。她对知识的投入如此强烈,以至于这成为了她创作方法的核心部分。 她本可以成为一位理论家或哲学家。然而,她选择抽象绘画作为她的精神出口。

她的绘画充满内在的矛盾,既有激情,也有强烈的压抑。她的画布从不平坦的色场。每个区域都蕴含着内敛的能量——看似静止,却又时刻处于爆发的边缘。 罗一属于我所定义的第三种视觉语言体系:抽象。这是艺术家转向内心,探索艺术本质的阶段——不再关注描绘外在物象或主观情感,而是探寻媒介的结构、形式和逻辑。

 

在中国,与抽象主义衰落的西方不同,这种探索仍在持续。罗的作品正是这段未竟旅程的一部分,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和哲学潜能。

 

——贾方舟

Screen Shot 2023-09-24 at 7.42.31 PM.png
highlighted-works

🎨 展出作品

Screen Shot 2021-06-14 at 10_edited_edited.jpg

迁想,布面油画,150*120cm,2018,收藏

Screen Shot 2021-06-14 at 11_edited.jpg

无明_1,布面油画,150*120cm,2016

影晦.jpg

侘寂,布面油画,90*70cm,2016,收藏

16.tif

着落-2,布面油画,150*120cm,2018

13.tif

次元-1,布面油画,100*100cm,2017,收藏

15.jpg

着落-2,布面油画,150*120cm,2018

元系列2.jpg

次元-2,布面油画,100*100cm,2017,已收藏

6.tif

尚絅_3,布面油画,150*120cm,2016

11.tif

思-2,综合材料,300*150cm,2019,作品集

2.jpg

异质体-1,综合材料,150*120cm,2015,已收藏

悬浮5_edited_edited.jpg

悬浮-5,综合材料,150*120cm,2015,已收藏

IMG_3274.JPG

《于役》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IMG_3275.JPG

泮水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1447091647_423002.jpg.abig.jpg

《素冠》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1447090439_218429.jpg.abig.jpg

行露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1447090955_427754.jpg.abig.jpg

卷阿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1447090151_559793.jpg.abig.jpg

采萍,青铜,15*15*65cm,2015


罗一,出生于中国,现居纽约,是一位致力于图像哲学与文化维度探究的当代艺术家。她的实践涵盖绘画、雕塑、装置、写作与空间行动,作品探索抽象语言与人类经验的关系,强调文化记忆、精神体验与跨学科生成。
她从传统哲思与文化记忆中挖掘图像的当代表达,系列作品如《Suspending》《Before the word》《Red Mountain》等,展开对抽象与文化重构的探索。她在纽约设立“罗一艺术空间”,将行动艺术转化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实践路径。
她的作品曾于中国、欧美重要机构展出,获国际藏家青睐。

本网站中署名为罗一的文字,其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版权均归艺术家 Loy Luo 所有;所有作品图像亦归罗一本人所有。欢迎在注明出处与署名的前提下分享或引用,仅限非商业用途,且不得擅自修改、删改或改编。如需进行商业使用、出版、翻译,或其他形式的改写与再创作,须事先取得艺术家本人授权。

本作品受 Creative Commons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”(BY-NC-ND)协议保护。

www.loyluo.art     Instagram: @loyluo

 

347-459-7255. |  loyluoart@gmail.com​  | info@loyluospace.com. | LoyLuoSpace  101 Lafayette St, NYC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