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悬 浮
--体验与反思
2015
创作脉络
“悬浮”一词源于我童年溺水的经历——那是一种“上浮不得、下沉不及”的极端状态,濒死、失神,恐惧被忘却,意识陷入空白。
在这里,“悬浮”不仅是一个作品系列的命名,更标志着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这一阶段,是我在长达十年的艺术探索与胶着之后,首次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时期。持续的悬浮挣扎,让我逐渐学会接受,甚至享受这种生命临界的状态,并由此在视觉上挖掘出一种真正触及内心的形而上之美——这是此前《易经》系列中未曾顾及的艺术自觉状态。
我至今清晰地记得,当我靠墙凝视《未命名之记忆》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时,突然泪流满面,悄然低语:“我找到了。”

元系列作品 (2015)
这一时期的成果丰盛而深刻:
-
《诗系列》组雕的完成:历时六年,是我对研究生毕业论文《论雕塑艺术的道性显现》的实践兑现,也是我对“人类生而为奴”命运的总结与外化,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心理自我治愈的过程与实现。
-
《未命名之记忆》与《悬浮》系列抽象绘画的完成:标志着我的抽象艺术正式建立起形而上的内核。
-
理论写作的深入与丰富:此阶段也孕育出一系列重要文字,包括:
-
《从艺术史哲学史吻合的角度看抽象艺术的内在逻辑》
-
《极简非抽象,极简不高冷》
-
《虚无在虚无中徘徊,繁多在繁多里消逝——超越对位困局》
-
《罗一与贾方舟2010年关于吴冠中艺术的对谈》
-
本页面呈现的,正是成果中的第二项——形而上抽象绘画的确立。
未命名之记忆(2014)&启系列(2013)
悬浮系列(2015)
评析: 悬浮,介于之间
《悬浮》标志着艺术家创作中的关键转折,是其抽象艺术迈向形而上探寻的重要阶段。该系列源自童年溺水的记忆,唤起一种困于上下之间、意识游离的悬浮状态。这种“悬而未决”的存在感,逐渐成为其作品中潜藏的存在主义精神核心。
经历十余年的艺术探索后,《悬浮》系列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:艺术家在抽象艺术与形而上哲学的内在呼应中,开启了图像对“绝对精神”的主动捕捉。从早期图像生成中“自然”与“控制”的平衡实验,转向对更高维度图像精神性的纯粹求索。《悬浮》与《未命名之记忆》共同构建出一种凝练且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,它们既根植于深切的生命体验,也面向超验的精神维度。
作为通向形而上的起点,《悬浮》不仅凝聚了此前探索的积淀,也清晰地开启了其后作品的整体精神脉络,为艺术家独特的抽象艺术理论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