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化展
2019-L私人画廊-纽约

人的心灵和土地都处于不断侵蚀的状态,精神的河流冲刷着抽象的河岸,脑电波侵蚀着思想的峭壁,想法分解成无知的岩石,概念的结晶分裂成坚韧的理性沉积物。在这片地质瘴气中,巨大的运动能力以最物理的方式移动。这种运动看似静止,却将逻辑的图景压在冰冷的遐想之下。
— 罗伯特·史密森
《风化》中的雕塑和绘画作品都带有时间的痕迹,土、重力和水等元素塑造着它们的形状,也毁灭着它们。它们见证了人类个体和集体变迁的风化,包括错误、胜利、爱、失去、共融与孤独。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编织出一个伸缩性的时间叙事,在历史的一致性与其瞬息万变的能力之间推拉。


这些作品构建出一系列变形的表面,所有表面都基于强烈的过程,包含跨越物理时间的渐进式材料沉积,涵盖地质、古代、当代和工业时代。天然石材、油彩、混凝土、钢材——每一种都在分子和哲学层面上相互呼应。
Loy Luo 将自己的作品视为一种抽象戏剧,运用绘画和混合媒介营造出一个空间和背景,让观者能够找到自身的体验。作品中点缀着线条,这些线条既可以解读为“踪迹”中的“通道”,也可以解读为“绿线”,如同上下之间的界限。沙子和泥土构成了作品的质感和丰富性,以及大多 模糊不清的中文文字痕迹。作品的色彩受到宋代(960 - 1279)中国陶瓷釉色和色调的影响。


蒙塔纳·西蒙尼的雕塑作品汲取了我们建造世界的元素,例如钢铁和混凝土,并挑战着地心引力和确定性。它们在傲慢与美感之间寻找平衡,反映了人类/创造时刻的不稳定性和诗意。在雕塑作品《交流》中,浇铸的混凝土同时孕育着生命,也同时消亡着,如同一个远古外星人的躯壳,在笛卡尔式的愚昧空间中展现。《风向袋》则充满活力,超越了拟人化的存在,而《公案》则如同一扇被遗忘的大门,关闭着时间的环面。
本杰明·海勒的雕塑唤起人类在石木深邃时光中的存在感。他为身体雕琢出一个空间,并营造出一种私密的景观,两种姿态在此交汇。在《山》中,人类的五官在粗糙与雕琢之间交织,原始元素被抚平柔化,引人触碰。本杰明·海勒的策展理念是展览作品本身以及三位艺术家之间的对话。展览空间本身也与此相符,作为罗一“抽象剧场”理念的延伸,画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,一个在作品中寻找自身故事和体验的场所。


本杰明·海勒 (Benjamin Heller) 的策展理念旨在将展览作品的特质与三位艺术家进行对话。展览空间本身也秉承了这种特质,作为 Loy Luo“抽象剧场”理念的延伸,画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,一个在作品中寻找自身故事和体验的场所。(本杰明·海勒)

